发展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
时间:2023-10-26
发布者:凯老师
浏览:620

发展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的心理发展包含:①心理的种系发展;②心理的种族发展;③个体的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心理发展的性质

心理发展的性质包括:①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②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③心理发展 的普遍性和差异性;④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⑤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的统一。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其一、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

其二、心理的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桥梁是活动。

内化过程表现为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超越化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

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从出生到幼儿期。第二发展加速期是指青春发育期

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二、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一)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①遗传和环境的关系;②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③心理发展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关系;④不同心

理机能是否存在关键期。



一、功能和特殊性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四种

二、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一)横向研究设计

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横向比较设计 横断研究的优点在于具有适用性和时效性

横断研究的缺点在于具有人为的联结性和可能存在组群效

(二)纵向研究设计

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又称纵向跟踪研究 纵向研究的优点在于:①便于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连续过程;②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的规律

纵向研究的缺点在于①时效性差(耗费时间及人力、物力);②被试容易流失③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 会导致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三)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特点包括兼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方面的优点

三、 研究方法新趋势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

(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的整合

(四)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一、遗传决定心理发展

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包括:①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②心理 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③环境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

二、 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包括;①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②片面强 调机械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③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三、 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二因素论

属于二因素论的观点有:①心理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决定;②把遗传与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 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做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③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四、通过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

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 强化

观察学习是指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

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维果斯基的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 结果

1、 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就是由低级心理向高级心理转化的过程

维果斯基认为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的标志有:随意化: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的形成与 发展;概括-抽象化: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的形成与发展;  整体化:各种心理机能相互作用并重新 组合,形成高级心理结构;个性化:心理活动越发突出个性特征。

2、 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1)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

(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3. 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  “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 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3)  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  

学习的最佳期限是指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时,进行有关教学效果最佳。  

 、心              

(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  认知发展论  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

1、 主客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 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 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构建过程。

属于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有:①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②遗传与环境的相 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构建学说

皮亚杰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适应理论和构建学说

1、 图式- 即认知结构

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叫图式。 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 图式这种认知结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①同化;②顺应。

2、  

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叫同化

3、顺应

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的需要的过程

顺应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量变),认知结构(图式)不变;顺应则是质的变化,认知结构(图式)改变 (质变)。

4、平衡

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的发展趋势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构建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 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

(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image.png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二、 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三、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四、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

儿童的心理发展4个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为4 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0412-3-143  ):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2) 前运算阶段 (2~6、7岁):

泛灵论是指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皮亚杰所说的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得概念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

属于皮亚杰划分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有:前运算阶段;②后运算阶段 (教材中并没有提到“后运

算阶段")。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的特征:①泛灵论;②自我中心;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③思维 可逆;④未掌握守恒。

自我中心是指:①认为所有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②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3) 具体运算阶段 (6、7岁~11、12岁,):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的特征:①获得了守恒概念;脱离自我中心;②思维具有可逆性③可 以进行逻辑运算。

(4) 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14、15岁);

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的特征:①进行假设-演绎推理;②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抽象逻辑思 维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image.png

 



(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1、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述

2、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

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艾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 8 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0岁~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2岁~4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4岁~7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岁~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12岁~18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18岁~25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中期(25岁~50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中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后期(50岁以后)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艾里克森认为成年后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image.png

 

内动力: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

外动力;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人自身的内在动力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外在环境和 教育需要通过内在动力而发挥作用。内动力和外动力良性互动的结果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


个体发展的早期对负面影响(如营养不良、情感剥夺)最为敏感

 


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基础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为1882 。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标 志是  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 一书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二、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 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岁~3岁


新生儿出生到一个月的婴儿。

 、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1 具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 食物反射(觅食、吮吸、吞咽) 防御反射(眨眼、呕吐、喷嚏)

2 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 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

二、 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

睡眠----觉醒(观察周围事物)----啼哭(将需求信息传递的交流手段;成人照顾的导向)

 、新生儿的心理发生

出生时就有感觉,也就出现了心理


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

二、 婴儿的动作发展

(一)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有:

①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②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③动作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 的新手段和主动权;④动作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指: ①手的抓握动作;②独立行走。  

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重点包括: ①五指分化;②手眼协调。  

手的抓握动作发展的意义有:①抓握动作是婴儿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的表现;②为知觉发展奠定 基础;③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独立行走的意义有:①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②主动行走可以 扩大认知范围;③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主动性。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包括:①头尾原则;②近远原则;③大小原则 (没有“上下原则",没有“顺 序原则")。

影响婴儿动作技能的因素:

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持、环境提供的动作活动机会、探究环境的愿望、母亲的抚养方式


婴儿学习能力的主要表现

一、模仿学习

模仿是婴儿天生的学习能力

二、 条件反射学习方式

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范式包括:①习惯化;②去习惯化。

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这是惯化 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是去习惯化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优先注视范式的指标是  注视时间

婴儿偏爱注视正常的人脸



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  感知觉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 )婴儿感觉的发展

1  视觉技能的发展 (视觉集中;视觉追踪;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敏度)

2  听觉技能的发展 (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

(二)婴儿知觉的发展

1 跨感觉通道的知觉 (手眼协调、视听协调)

2、 模式知觉

3 深度知觉: 视觉悬崖是一种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装置。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是6个月 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关键时期是  婴儿期

二、 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一)婴儿的注意

注意内容的选择性:①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②受知识经验的支配;③注意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

(二)婴儿的记忆

12个月之前: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12个月以后:感知动作活动开始内化为表象,表象记忆、词语记忆

三、 思维的发展

1、 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

2、 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根据语言的结构和机能,将婴儿的言语发展分为语音的发展、语义的发展、语法的发展、

语用的发展。

一、婴儿的发音

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  简单发音阶段,多音节阶段,有意义的语音

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的年龄是 3   

二、 婴儿词汇的发展

1~1.5岁  词汇数量在50-60个左右;

3岁 词汇量增加到  1000左右

三、 婴儿句子的发展

 单词句到多词句(  岁半左右);②简单句到复合句(两岁左右)

四、 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采用必要的规则和语用技能  ①言语交流的内容要贴近已有的知识和经验;②适应婴儿言语发展 水平的交流技能:叫他的名字;运用感叹句;调整语调;③适合的语用技巧:句子要简短、语速减慢;话 语多重复;

④采用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

五、 语法的获得

1.5—2.5岁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3岁末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第六单元婴儿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 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叫社会化

一、婴儿的气质

1 巴斯等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将气质划分为: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

2 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分为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

二、 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 )婴儿兴趣的发展

三个阶段: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

2、 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

3、 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 岁前后)

(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婴儿期笑的发展按顺序分为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等阶段。

1. 自发性微笑

婴儿出生一两天后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属于自发性微笑

2.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5周至4个月的婴儿对熟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这种笑的反应属于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3.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4个月以后的婴儿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这种笑的反应属于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三)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1、 自发性的哭

2、 应答性的哭

3、 主动操作性的哭

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四)分离焦虑

经历不同的发展过程:从最初阶段的悲伤、求助、愤怒的抗议到第二阶段尝受失望,出现情感冷漠 在无能为力之下超脱分离焦虑困扰,企图适应新的环境

三、 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发展划分为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特殊情感联结、互惠关系形成 阶段四个阶段。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划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等类型。

不安全依恋包括:①回避型依恋;②反抗型依恋(又叫矛盾型依恋,焦虑型依恋)

(三)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

1、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在成人后具有高自尊,往往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并具

有良好的与他人分享感受的能力。

2 母亲教养行为的衡量指标包括:①反应性;②情绪性;③社会性刺激 (没有“亲密度”)。  、婴       (主体我的自我意识;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指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威廉 ·詹姆斯把自我划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

哈特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①主体我;②客体我。

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岁~6岁


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

二、 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  )       精力过剩论、重演论

(  )       

         游戏能获得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②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


认知学派理论: ①游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应;②游戏练习并巩固已习得的各种能力;③游戏促 进认知发展;④游戏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三、 游戏的发展

(  )     (婴儿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

(二)象征性游戏 (假装游戏) 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象征性游戏

(三)规则性游戏

童年儿童游戏属于  规则游戏

四、 幼儿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以主题游戏为主,②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③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④游戏中富有创 造性,⑤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五、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体现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的游戏主要是  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平行游戏;社会性 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

六、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有:①精神寄托;②促进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③幼儿之间社会 交往;④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幼儿记忆的特点有:①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②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①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迅速发展;②形象记忆为主,词的记 逐渐发展;③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二)幼儿的记忆策略

记忆策略是指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人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经历了没有策略、经过指导能运用记忆策略、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三个阶段 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①视觉复述;②特征定位; ③复述策略

二、 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的思维两大特点:

1 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具体形象性思维2、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一)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1、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可塑性、动态性);

2、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由浅入深)

3、自我中心现象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二)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幼儿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模式是“是什么”转向"为什么"

幼儿的分类能力分为如下四级水平: 不能分类;依据事物感知特征分类;依据知识和经验;概念分类 幼儿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转导推理;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

三、 幼儿想象的发展

( ) 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幼儿创造想象的新颖性、神奇性、超越 性、未来指向)



 、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语言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①人际交流的工具;②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③超越环境,进入新的境 界;④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 幼儿词汇的发展 (词汇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词义的深化)

1、期掌握词汇的特点:词义笼统含糊;词义所指非常具体;幼儿末期掌握词汇的概括性逐渐增加

2、消极词汇与积极词汇的消长

3、儿童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词汇的指标(理解词的指标;使用词的指)

4岁幼儿所掌握的平均词汇量是  1600左右

幼儿词汇中各类词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

三、 句子的发展

1 理解句子的策略 (语义策略、词序策略、非语言策略)

2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 (①不完整句发展到完整句;②简单句到复合句;③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 子。④修饰语发展到有修饰语)

四、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表现为:①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②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五、 语用技能的发展

沟通的手势;听的语用技能;说的语用技能(①对影响有效沟通的情境因素十分敏感;②同伴的反馈易于 作出积极的反应;③能够有效地参与谈话)


一、个性的初步发展 (①显示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②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③一定的能力差异;

④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

二、 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一)幼儿的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

(二)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高自尊对以后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相关)

(三)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同伴关系)

高自尊儿童父母教养的特点: ①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的特点和需要;②严格要求、要求明确;③民 主;④以身作则

三、 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意义: ①认同带给儿童以归属感和成就感;②认同使儿童获得榜样的力量和发展的动力;③认同对儿童 的性别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对象:①具有较高的地位、具有权威性、有较强的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的人(父 母、教师、叔叔、阿姨等);②富有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对象

四、 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

第一反抗期发生的时间大约是3岁~4岁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养育者

(一)第一逆反期的发展性特点

1、第一逆反期有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

心理需求:实现自我意志,实现自我价值感

行为表现:要参与成人的生活活动;常常逆着父母的意愿

2、 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二)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7岁~12岁

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1、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2、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3、 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4、“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5、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小学阶段的儿童主要的记忆策略有:①复述;②组织;③系统化;④巧妙加工

有意识的重复、朗诵所要记住的信息叫复述

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进行识记,这种记忆策略叫组织 系统化策略是对记忆材料进行  信息加工

巧妙加工需要运用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加工方式

 、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②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③思维 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

童年期思维的质变表现为从幼儿期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 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在小学四年级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有):①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②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1. 概括能力的发展

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为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的

2.词语概念的发展

3.   推理能力的发展 (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类比推理能力的发)

小学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①存在年龄阶段的差异, 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的发展速度较快 小学儿童的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低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三)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1、 掌握守恒

2、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

数量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在7-9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8、9岁— 10岁 容积守恒在11-12岁才能掌握。  

(四)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童年期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9岁以后儿童 的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基本上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8岁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的转折时段。

8岁左右儿童特殊的自我中心式表现是脱自我中心化的过程,是认知发展机制的转换。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童年期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①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②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重要 作用,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重要;③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④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 自信心等有密切关系。


蒙达 · 哈特尔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为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发展。 

(二)自我控制能力

延迟满足是指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认知和策略;榜样的作用;家庭教

二、 道德发展

道德内涵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

(一)道德情感的发展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划分为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 

“后道德判断阶段”)。

(1) 前道德判断阶段 (4~5岁,):

处于前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儿童直接接收行为的结果,还不能做 出道德意义上的判断属于前道德判断阶段

(2)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4、5岁~8、9岁):

处于他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具有的特征:①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②进行道德 判断时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③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3)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8、9岁以后):

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image.png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1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

亲社会行为的获得需要具备的条件:①道德动机的发展;②逐渐形成能设身处地为需要帮助者着想的 能力;③掌握有效的助人的知识和技能。

2 攻击行为是指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也称侵犯行为)。

攻击行为的基本要素是伤害意图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攻击行为,有三种类型:①直接身体欺负;②直接语言欺负;③间接欺负

 、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一)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1、 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

2、 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3、 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4、 同伴交往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友谊的发展

(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按阶段可分为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 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有:①相互接近;②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③人格尊重并相互 敬慕;

五、 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①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②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学习、同伴关系、情 绪和兴趣);③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父母控制、共同控制、儿童控制)

六、 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教师的交往在 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之后则一直维持在交往比率的20%左右。


青春期的年龄范围是  11岁~12岁至15岁~16岁


 、生理发育加速 (身体成长加速;生理机能的变化;性的发育和成熟)

二、 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 ①心理生物性紊乱;②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

三、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表现有:①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②心理断乳与精神依 赖之间的矛盾;③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④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青春期的主要特点是  身心发展不平衡

关于儿童发育表述正确的是:①儿童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的年龄阶段属于青春发育期;②男女儿童第二 个发育高峰期的年龄不一致。

 是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


 、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广度达到一 生中的顶峰

人在发展过程中,短时记忆的广度的峰值不在:①小学阶段;②幼儿阶段;③大学阶段,而在初中阶 段,达到11.04±0.4,超出成人。

(二)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

青春期记忆的主要特点表现为:①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②有效地运用各种记 忆策略;③短时记忆容量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

二、 思维的发展

(一)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 (①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②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运钟摆实验证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具有假设演绎推理能力

(二)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第一次飞跃是婴儿)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②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③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有很强的自尊心

二、 情绪的特点

(一)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

拉森发现:青春期早期情绪状态的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情绪较多,稳定性较差,起伏变化多; 青春期后期,情绪稳定性增加,情绪起伏变化逐渐趋缓

(二)情绪变化的特点: 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三、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独特自我”和“假想观众”  、第二逆反期

反抗期的定义是: 儿童在反抗期中的反抗,主要是指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 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状态的延续阶段就是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发生在青春期


(一)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有:①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②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

③观念上的碰撞。

(二)反抗的主要对象: 父母,也具有迁移性

(三)反抗的形式: ①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②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

(四)第  、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性在于按自我的意志行事,要求行为动作和行事自由,反对父母过于保护。  

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性是要求人格的独立,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的控制 逆反期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表现在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

第四单元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网络游戏成瘾

主要表现: ①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②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③一旦停止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④在网络游戏中获得的虚拟感受会强化无限上 网的欲望

网络成瘾的原因: ①网络游戏本身的特征;②青少年本身的特点及个体的人格特征;③家庭环境不良和学 校压力过大

二、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三、 自杀倾向

原因: ①心理障碍;②家庭环境;③学校的强大压力;④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

 、反          

 


青年期(也称成年初期)的年龄范围是  17岁~18至35岁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有:①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②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③生 活空间扩大;④开始恋爱、结婚。


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帕瑞把青年期思维发展划分为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性阶段

在帕瑞对青年期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中,约定性阶段表现为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①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②形式逻辑思维 的发展水平;③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

三、 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思维监控指为达到预期目的,在思维活动中把思维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 监视、控制和调解的能力。 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青少年思维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发展;②具有良好计划性、准 备性;③青年初期的思维自我监控能力已经接近成人水平


自我概念的发展

( )自我概念的特点: ①抽象性;②组织性和整合性;③结构更加分化

(二)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①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②透过他人对自 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③透过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二、 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一)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 的过程


1、 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 我现实;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

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

3、 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4、 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①同一性确立、②同一性延续、③同一性封闭④同一性混乱(扩散)

(  )      

小此木启吾把同  性征候群特点归为六个方面:

1、 同一性意识过剩;2、回避选择和决断的麻痹状态;3、与他人距离失调;4、时间意识障碍;5、勤 奋感的扩散;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三)延缓偿付期

大学学习期间称为青年对社会的“延缓偿付期”,是一社会的延缓,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延缓,所以也 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三、 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①个体成熟因素;②社会因素;③个人因素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①思维发展的抽象逻辑水平;②自我意识的成熟水平;

③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的成熟水平。

四、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和6个阶段。

 1698290587192654.png



中年期的年龄范围是35岁或40岁~60岁或65岁


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更年期发生的年龄大约在5 0 左右。又称“第二个青春期”



 、中年期思维发展的  般特点

中年期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中年期辩证逻辑思维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 中年期的智力发展

卡特尔  晶态智力、液态智力

液态智力指加工处理信息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的能力。是随神经系统的发展、成熟而发展变化的,


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

晶态智力是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两种智力在青年期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成人阶段, 液态智力下降晶态智力保持稳定,在中老年 期仍呈一定的上升趋势。


一、中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关于自我的概念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②自我具有整合能力,对道德、价值、目的和思想过程进行整合;③自我的改变意 味着个体的思想、价值、道德、目标等组织方式的改变;④自我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水平

①遵奉者水平;②公平水平;③自主水平;④整合水

二、 中年期的人格特征

1、人格结构的稳定性;

2 人格的成熟性 (表现为①内省日趋明显;②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③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3 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男女同化)

三、 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

初级控制①人类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的企图;②是人的根本愿望;③能使个体改变环境,从而满足 个人的需要;④初级控制的功能相当强大;

次级控制①人类通过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企图;②属于被动适应环境的行为方式系统③;次级控制水 平的策略丰富而宽广;④次级控制水平的发展贯穿整个成年期

 


老年期(也称成年晚期)一般是指6 0 以后。


有关老年心理变化的主要观点有:①老年丧失期观;②毕生发展观。

一、老年丧失期观

老年丧失期观认为老年期丧失的内容包括:①心身健康;②经济基础;③社会角色;④生活价值。

老年丧失期观认为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只有衰退,没有发

二、 毕生发展观

毕生发展观认为:①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老年期也在发展②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方向、形式和 速率各有不同;③心理发展过程既有增长也有衰退;④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 共同决定的。

毕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个人因素、非规范事件 ("规

范事件"不是影响心理发展的要素,)。


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视觉退化;听力下降;味觉、嗅觉、触觉逐渐迟钝)

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的心理活动是感知觉

二、老年期的记忆减退特点

1 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2、老年期记忆衰退的特点:①机械记忆衰退明显;②再认能力逐渐老化;③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

3、 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信息提取困难;记忆障碍是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较少主

动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

4、 对老年期记忆减退的解释:加工速度理论;工作记忆理论

老年人长时记忆衰退的主要表现是回忆能力明显减退和组织加工的效率降低


三、 思维的年老变化

思维的年老变化特点表现为老年人比青年人表现出更多的智慧


一、人格的变化 (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二、 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因素 (生物学的衰老;心理上的老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第五单元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1、心理准备;2、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3、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

护自我尊严;4、家庭和谐;

5、深化朋友间的友谊关系;6、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式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5011011292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在线客服系统